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当前焦点!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不同,是先政治后亲情

时间:2023-01-30 08:01:29来源 : 哔哩哔哩

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夺嫡之争的一个暗黑极致体现,它不同于玄武门之变那般,最后是兄弟之间兵戎相见自相残杀,造成残忍的流血事件,而是虽然没有出现流血事件,兄弟之间也没有兵戎相见,但是结局之惨烈比之玄武门之变毫不逊色。


(相关资料图)

而且九子夺嫡还是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并没有随着康熙朝的结束而结束,到了雍正年间是成为皇帝的老四对于昔日夺嫡对手疯狂打压,老九是在狱中被活活折磨致死,老八则是被革爵圈禁改名以后死于禁所,老三也是被夺爵,最后是郁郁而终于禁所,其他几人也不好过,大阿哥和二阿哥也就是废太子在康熙年间就被圈禁直到死去,老十和老十四也是被圈禁,不过还好的是熬到乾隆年间,被释放出去,在晚年得享自由。

九子夺嫡的余波,直至乾隆四年随着“弘晳逆案”才彻底平息,至此九子夺嫡才算彻底成为过去式,一场夺嫡之争,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内斗,造成不少皇子不得自由,甚至不得善终,更是引发了雍正帝得位不正的风波,还横跨三朝,在这历史上也算是相当罕见。

康熙帝有35个儿子,齿序为24个儿子,子嗣众多也是酿成九子夺嫡的一个重要原因,雍正帝子嗣不兴,只有6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才4个,到了乾隆帝,子嗣虽然没有祖父康熙帝那么多,却也有17个儿子,那么为何乾隆帝时期没有夺嫡之争,而且还是风平浪静呢,今天贫道来具体说说。

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子权力越往后越缩水,到了乾隆年间连实权都没有

康熙年间为什么会有九子夺嫡发生呢?

有个重要原因在于康熙帝给予了诸子不少实权,并且随着个人权势的不断增长,所以才闹出了惨烈的夺嫡之争,不然没有实权,这些皇子怎么争呢,最多争相表现自己,或者见面吵两句,最多亲自上阵打一架,可是有了权力,有了自己的势力,那就不一样了。

康熙帝之所以这样,主要在于清朝可谓是家族式开国,像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都是以诸子作为治国理政的主要助手,相应的这些皇子自然拥有不小的权力,到了康熙帝继位时,清朝才入关18年而已,所以康熙帝延续这种传统方式也无可厚非。

到了雍正帝时,有鉴于九子夺嫡的危害,雍正帝不只是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对于皇子的权力也是大加限制,而且雍正帝时期,随着建立军机处等集权行为,意味着皇权的高度集中和强化,这种情况也不允许再现康熙年间皇子分权的状况,所以雍正年间虽然皇子也参与国政,但是较之康熙年间,次数和力度已是大幅度减少,跟康熙年间是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乾隆帝在位时期,对于皇子的限制则是更进一步,皇子并无实权,最多是一些事务性派遣。像皇六子永瑢管理内务府、充《四库全书》玉牒馆总裁、监管钦天监事务;皇八子永璇先后管理过雍和宫、武英殿、御书处、中正殿乐部等事务;皇十二子永璂负责过编纂《御制满蒙文鉴》总纲。

这些职务都没有实权,比之康熙年间的皇子可谓是天差地别,康熙帝诸子当时不只是可以参与国政,还有较大权力,像老十四胤禵可以率领大军西征,而在乾隆年间,皇子领兵想都不要想。

还有康熙年间,康熙帝因为去热河避暑、木兰秋狝、出征等经常性离京,是选择皇子留京来综理政务,而非大臣,某种程度上说,留京皇子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行小部分皇权,在乾隆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皇子就没有这么大权力。

在康熙年间封疆大吏向皇子赠送礼物,拉拉关系,增加一下感情,还是很普遍的情况,而且康熙帝并没有禁止,但到了乾隆年间,这种情况是被严厉禁止的,当然准确来说在禁止皇子与大臣结交,其实在雍正年间就已开始,不过乾隆年间才开始形成具体定例。

像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冬,山西巡抚喀宁阿向平常没有往来的皇六子永瑢和皇次孙绵恩是“呈递请安折子,并送鱼数尾”。不是偷偷摸摸的打招呼,是上了个折子请个安,再送点小礼物,也不是什么贵重东西,按理说也没什么。

但深知乾隆帝忌讳地方大臣结交皇子的永瑢,并没有敢接受这些,并且上报给乾隆帝,虽然得到首肯,但乾隆帝虽然认为这点小礼物不算什么,但害怕以后渐染成风,形成了送礼拉关系的不正之风,还是对喀宁阿是传旨申饬了一顿。

可以说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对于皇子进行了全方位限制,皇子并没有实权,更不用说参与国政,进入决策层,甚至领兵一方了,而且还严厉限制皇子与大臣结交,使得皇子是内无权力,外无强援,自然掀不起风浪。

二、康熙帝是先亲情后政治,乾隆是先政治后亲情

乾隆帝这个人说好听点,是性情中人,是感情细腻,说不好听点,多少有些吹毛求疵,睚眦必报,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防微杜渐,所以事无巨细,都喜欢没事敲打敲打。

因为乾隆帝这个人对于子嗣教育,是十分严厉的,像自取别号,甚至是逃课这种事情都不轻易放过,经常是一点小事情就批评,还习惯于将训诫皇子的谕旨,贴在尚书房,让在此读书的皇子还有师傅反复观看,以此警示,这种做法可谓是从小就对年幼皇子造成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使得皇子从小就对父皇乾隆帝具有敬畏之心,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帝往往一个眼神就能吓得他们不知所措,更不用说进行夺嫡了。

雍正帝对于兄弟是出了名的狠,老十三胤祥死后,老三胤祉缺少哀悼之情,被对他早就不满的雍正帝知道以后,将胤祉是夺爵,并且幽禁于景山永安亭,两年以后胤祉郁郁而终。

有其父必有其子,乾隆帝也因为类似事情狠狠地收拾了两个人,当然收拾的不是兄弟,而是亲生儿子。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的发妻孝贤纯皇后病逝,孝贤纯皇后死后,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因为表现得不够哀痛,被乾隆严厉地训斥,并且取消他们的继统资格:“若不自量,各怀异意,日后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令伊等弟兄相杀,不如朕为父者杀之。伊等若敢于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显揭其不孝之罪,即行正法”。

只是因为表现得不够悲痛,就将21岁的大阿哥和14岁的三阿哥给训斥的狗血喷头,剥夺了继统资格,甚至还说发现有异心的话,就要将其正法,由此可见乾隆帝对儿子有多苛刻,两年以后大阿哥忧惧而终,可以说就是被乾隆帝吓死的。

十二年以后三阿哥病死,虽然与此次训斥没有直接关系,但多少还是有些间接关系的,毕竟年少时因为嫡母之死表现得不够伤心,就被训斥一顿,被剥夺了继统资格不说,还说要有异心就杀死你,这是多么大的心理阴影,长期如此身体和精神上自然受影响。

可以说乾隆帝是典型的先政治后亲情,而且亲情不是次之位置,更好的形容应该是以政治为最主要,亲情反倒是细枝末节的不重要之处。

当然乾隆帝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在雍正帝对皇权强化的基础上,乾隆帝继位以后,清朝的皇权高度集中,并且达到强化的极致,在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皇子掌握一定权力进而供卫皇权的,反而是不需要皇子分权,所以乾隆帝对于皇子的态度是防范和打压。

再反观康熙帝,则是妥妥的先亲情后政治,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亲情凌驾于政治上,以至于九子夺嫡愈演愈烈。

如果康熙帝像乾隆帝那般从小对皇子严加管教,十分严厉,皇子长大以后又严格限制其权力,不给其实权,也不会出现出现九子夺嫡的。

可惜康熙帝并非严厉之人,他对于亲情还是很在乎看重的,对于皇子从小就很宽容和呵护,皇子成人以后,更是给予不小权力,甚至对于诸子的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进入夺嫡的实质性斗争中时,也不会像乾隆帝那般严厉的训斥道“与其令伊等弟兄相杀,不如朕为父者杀之”,要知道当时大阿哥和三阿哥都没有进行夺嫡的实质性行动,就被如此训斥了。

反而是苦口婆心的劝诫,即使是震怒之下也不会说出这种狠话,更不用说具体的严惩行动。

康熙帝给予诸子不小的权力,是九子夺嫡出现的原因,而过度宠溺,则是九子夺嫡愈演愈烈的关键原因。

当然康熙帝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政治目的不可忽视,那便是前文说过乾隆帝在位时期是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和强化的时代,而康熙帝时代的皇权虽然也集中,但相对乾隆帝时代的巅峰而言,还是明显的有所不及,所以康熙帝给予皇子权力,也有着以皇子来维护和拱卫皇权之目的,等于变相的以这种分权方式来使皇权集中,毕竟皇子再是威胁,也是自己儿子,权力给谁不是给,给了自己儿子,肯定更加合算,哪怕他们斗的是乌烟瘴气。

最后总结来说,康熙帝时期的九子夺嫡之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政治环境来说,皇权还没有高度集中之时,皇帝以子嗣掌权的确属于正常操作,当时康熙帝太重视亲情,不忍心对儿子下重手,则是导致了夺嫡一发不可收拾。

到了孙子乾隆帝时代,以政治环境来说,皇权高度集中和强化,根本不需要皇子以分权方式再集权,而且弊端很明显,皇子有了权力很容易引发夺嫡之争,所以乾隆帝没有给予皇子实权,但也是过犹不及,对于皇子防范太过,也造成了不小恶果,像庶长子永璜就是被活活吓死的。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关键词: 九子夺嫡 兵戎相见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