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重保护 强规划 高质量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每日快播

时间:2023-05-05 16:03:12来源 : 媒体: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记者 赵昀

“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相关资料图)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发现于2000年,经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口盆、石磨盘、平底盘等1000多件文物,经碳十四年代测定,遗址距今约10000至8500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的史前文明上溯至一万年。2006年,“上山文化”正式命名,这是浙江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万年浙江”的文化之源。经过22年的考古调查,截至目前,在浙江省金华、衢州、绍兴、台州等4个市11个县(市、区)先后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1处,这些遗址皆位于长江中下游钱塘江流域,形成了一个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的遗址群,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近年来,上山遗址相继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去年底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强机构,提升保护管理规格

2000年,浦江县文管办全面负责上山遗址保护管理工作,与浦江县博物馆合署办公。2017年6月成立了上山遗址专门管理机构——浦江县上山遗址博物馆,隶属县文旅局,机构规格为正股级,核定编制2名。2019年,浦江县成立“上山文化”研究、宣传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2021年7月核定事业编制增至6人。2022年2月因上山文化保护与申遗需要,浦江县上山遗址博物馆机构提升为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正科级,核定事业编制16人,下设综合科、申遗科、运行科、建设科,通过配强班子、公开选调、人才引进充实队伍,16名编制已用编11名,明确单位三定方案、岗位设置方案,出台12项单位内部制度,机构运行整体高效,工作推进有力有为。

重保护,划定保护建控范围

上山遗址经过第一、二期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于2005年3月16日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保单位。之后,浦江县集中精力整理发掘资料,编制“四有”档案,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国保单位。2006年5月25日,上山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浦江县按照“国保”要求对上山遗址开展“四有”管理工作,建立记录档案,设立标志牌,划定并公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同时,对发掘现场采取回填或搭建简易竹棚进行保护,并且聘请专职人员对上山遗址进行看护与日常管理,严密监控和禁止上山遗址控制范围内基建、深耕深种等行为。文物管理和执法部门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不断向遗址周边的村落张贴通告、发放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册等形式,提高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自2013年开始建设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以来,全面启动“上山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先后投入1.8亿元。其中主要工作包括:搬迁了渠南砖厂、小化工厂等工厂,对隶属上山行政村的姓周、旧山背、塘和新屋下等自然村进行了建筑立面改造。2016年,征收遗址核心区土地45亩,完成了上山遗址保护与利用工程一期及配套工程建设,同年11月,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南区对外免费开放。2019年建设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研学中心,并于2020年8月完成投入使用。2020年完成上山遗址核心区北区256座现代坟的迁移工作,进行抢救性保护;完成遗址公园A、B馆陈列布展提升改造,完成研学中心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陈列;完成上山遗址到扩塘山背遗址的游线及遗址公园标识、标牌等建设,打开了整个遗址公园的框架。

强规划,引领公园蓝图建设

认真制定各项规划,2007年12月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实施《上山遗址保护规划(2009-2025)》的编制工作。于2010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当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该规划内容并向社会公布。2014年,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15年10月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的评审论证。

2020年至2021年,随着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以及上山遗址价值的重新认定,结合2021年至2022年上山遗址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在上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背景下,遗址管理机构委托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20—2035)》(国家级)送审稿。新版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对遗产价值进行了全面梳理,同时规划了合理的展示分区、方式和内容,提出了分期实施的步骤。

有序推动《上山文化遗址群规划与工程设计导则研究》等4个规划编制,高质量创建上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遗址公园品质,完成田间博物馆和稻田景观提升、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生态素土路修复等工程建设;完成上山遗址博物馆(世界稻源博物馆)及上山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工程设计招标;为以后申遗留有空间,从申遗前瞻性的角度出发,多次对接省交通厅、省文物局,经现场勘查后,明确合温高速在工可线位的基础上向黄宅镇区东移500米的方案,浦江需增加拆迁费用4亿元;在2022年“三区三线”调整中成功调出永农空间200亩,落实用地指标86亩,目前博物馆区块的土地征用和农户签约、农转用相关手续已上报。

重研究,巩固提升学术地位

在硬件建设不断完善的同时,先后举办4次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举办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2016年11月,举办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2020年11月,举办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1年11月,举办“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国内外考古界专家对上山“水稻最早、彩陶最早”等两个世界第一,“村落最早、年代最早、环壕最早”等三个中国最早达成了学术共识。

20多年来,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科研合作,对上山文化开展稻作农业起源、河流地貌演变、植硅体测年等开展多学科研究,向国内外征集研究宣传论文,组成多学科高精尖的科研力量对上山文化进行细致深入研究,共计100余次。经过持续不断的考古研究,取得大量成果,成为研究亚洲东部新石器人类从洞穴走向旷野、完成人口聚集和农业定居的稻作发生区的典型样本,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出版《浦江上山》《上山文化:发现与记述》《上山文化论集》等数十部研究著作,同时出版《走近上山》地方德育教材,促进“上山文化”走进中小学生课本。

2021年至2022年,配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上山遗址遗存分布范围进行了全面勘探,完成上山遗址博物馆拟建地块考古勘探工作,在遗址北区发现灰坑、墓葬、房址等70处遗迹,确定500余米古河道。同时配合省考古所开展区域性系统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梳理上山文化谱系关系,发现第21处上山文化遗址点—后陈遗址。目前上山遗址的考古工作正按照计划继续推进,考古发掘与考古勘探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对上山遗址的古环境开展复原研究。

明目标,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

实施上山遗址博物馆(世界稻源博物馆)工程。加强与申遗团队对接,稳定博物馆选址。推进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紧跟设计单位多轮次对接,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使设计既符合申遗的要求又能体现上山的文化地标。启动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2023年6月底前完成博物馆地块土地征用、农转及用地指标争取,对接交通部门完成线位优化,对接供电部门完成35KV线路迁改,力争2023年底前开工;2023年完成博物馆展陈大纲编制,启动陈列布展设计。

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委托省古建院开展上山遗址环境整治方案的编制,争取国家文物局1500万元资金支持,力争启动上山遗址环境整治工程。继续开展田间博物馆和稻田景观提升工程。

推进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工程。《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20—2035)》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启动公园配套设施、游客服务区、休闲度假区、考古体验区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力争2025年建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责编:杨亚鹏 王涵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让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